发表时间: 2023-02-08 13:54:50
作者: 易水环保网
来源: 中国环境
浏览:
一周前,财政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亿元,增长0.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26万亿元,增长6.1%,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而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公布了各地关于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从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各地综合用好中央留抵退税专项补助、积极争取新增一般债券、加强财源建设等措施,统筹多种财力来源,基本没有出现因财政收入减少影响既定支出计划安排。
那么,在各项支出计划中,各省级财政在生态环保上的支出有多少呢?2023年又准备在生态环保领域投入多大的力度呢?
各地节能环保支出增多,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增加
记者在翻阅各地的预算报告中发现,2022年,各地不断加大节能环保支出,合理应用于治污攻坚、绿色转型等方面,为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预算报告显示,2022年,北京市的节能环保支出达162.5亿元,占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资金主要用于落实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巩固污染防治的攻坚成果;鼓励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支持煤改清洁能源项目实施,推动核心区燃油锅炉清洁改造;加大对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污水治理能力,更好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再看其他直辖市,2022年,上海市节能环保支出137.3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5%。2022年,重庆市节能环保支出58亿元,增长17.6%。这两地在节能环保上的支出均保持了正增长的态势。
在节能环保支出方面保持高增长的还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预算报告指出,2022年,全区节能环保支出达106.7亿元,增长14.1%,主要是大气、水体等污染防治支出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存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突出、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不力等问题,因此,大气、水体等污染防治支出增加应是题中之义。
放眼经济大省广东省,2022年,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各省份中位居第一,而去年广东省节能环保支出达457.61亿元,也是节能环保支出最高的省份。2023年,广东还要持续提高节能环保支出,预计提高至462.64亿元,同比增长1.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各省份中同样名列前茅的浙江省,2022年,节能环保支出也达到了223.16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10.3%,为2021年的109.6%。
而浙江省针对2023年的节能环保支出,则有更加明晰的计划,其中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专项88660万元、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49781万元、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7165万元、中央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40000万元、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5331万元等项目,预算报告写明了每项的支持方向、绩效目标以及分配方法,从而确保资金更好地用到实处、落地见效。
节能环保支出不断增多,反映出各地更加愿意主动投入资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力度,这无疑也为各地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向好的基调。
2022年各地生态环保资金利用情况:聚焦绿色发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内容
有限的财政资金具体又用在了生态环保的哪些方面呢?在各地预算报告中的重点财政工作情况中可见一斑。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充足的资金必不可少。2022年,河北省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6.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84%。这背后,是河北省统筹省以上大气污染防治资金73.2亿元,保障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促进降低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落实省以上水污染防治相关资金15.6亿元,持续推动水生态环境改善;投入省以上资金2亿元,加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管控,推动土壤污染防治。
河南省则是“大手笔”,拿出了269.7亿元,持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此外,2022年,安徽全省财政拨付资金55.7亿元,支持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辽宁省财政筹措资金78.6亿元,支持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江苏则安排64亿元支持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除了各地统一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的投入以外,不少省份也根据省情和发展需要作出了特殊安排。
比如说在生态补偿方面,2022年,安徽省财政安排资金9亿元,其中就包括支持加快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继续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和全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福建为建立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下达5亿元,用于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生态保护治理;西藏自治区完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落实44.7万个生态保护岗位补助资金15.7亿元,大地增绿、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在持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面,2022年,黑龙江省级统筹投入7.1亿元,支持实施大庆市未利用地改造等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和转化项目,助力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新路径。
在“双碳”目标为牵引下,各地综合利用资金进行绿色转型。2022年,广东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协同发力支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投入2.27亿元推动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减污。上海提出,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加快培育绿色企业、绿色产业链,支持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国三柴油车提前报废、新能源汽车推广以及公共充电桩建设等。河北研究制定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十个方面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多元化投入、税收调节、政府绿色采购等方式,积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全国率先启动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探索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机制,全省累计交易2162笔、金额3.9亿元。
长期以来,云南一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因此,在2022年,云南统筹安排310亿元,支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持续加强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和六大水系保护修复。
此外,还有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方面,2022年,黑龙江省级筹集59.9亿元,全力保障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阶段性整改任务,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补短板、矿山修复、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
各地具有针对性的安排,让我们看到,只有认真分析省情,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态环保资金的最大效应,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2023年各地生态环保资金有何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2023年的预算编制、定好2023年财政工作的总体方向对于各地抢占高质量发展先机至关重要。在预算报告中,记者发现,各地在生态环保方面的投入也当仁不让,呈现出诸多亮点。
多个省份提出要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力度。例如,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预计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34.41亿元。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共增加安排4.42亿元、增长14.7%,其中自治区本级配套资金由1.5亿元增加至2亿元,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县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兜牢“三保”底线的政策措施。辽宁省提出省级拟统筹安排资金9.6亿元,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保护,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支持抓好国土绿化行动、海洋生态保护、辽东地区“绿肺”“水塔”建设、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三年攻坚行动、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矿坑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西藏自治区也提出,落实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引导基层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而为了持续治污攻坚,河北提出,2023年,深入推进污染防治15.3亿元,重点用于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钢铁等企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北京预计2023年市级节能环保支出安排176.4亿元,其中包括重点支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开展低碳技术攻关和低碳试点,实施市级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改造;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一微克”行动,实施城乡水环境治理行动,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等。
在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上,河南省坚决扛稳黄河保护治理政治责任,预计在2023年安排8亿元专项用于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统筹推进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切实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陕西预计下达资金13亿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则将大力支持落实黄河流域(豫鲁段)和省内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支持黄河口国家公园和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此外,2023年,广东还将安排18.45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消费转型升级。
各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不仅是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现,更是各地不懈追求优美的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的身体力行。我们相信,各地只要用好每一项资金,生态环境面貌必将发生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