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3-08-28 15:15:00
作者: 易水环保网
来源: 生态环境部
浏览:
8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海洋司副司长胡松琴就海洋养殖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进展情况回答南华早报记者提问。胡松琴表示,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支柱性产业之一,对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产品保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部分地区养殖不规范的发展给局部海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强监管,推动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去年,生态环境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的意见》,按照分区分类,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监管思路,系统部署了严格环评管理和布局优化,实施养殖排污口分类整治,强化监测监管和执法检查,加强政策支持与组织实施等4方面,10项举措。意见印发以来我们与农业农村部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成立了帮扶技术专家组,指导督促沿海地方加强海水养殖的生态环境监管。
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建好台账,做好胸中有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清晰的台账是我们做好养殖生态环境监管的重要基础,我们指导沿海地方按照应查尽查的原则,开展海水养殖排污口排查,按照应备尽备的原则,将排查出的排污口纳入入海排污口的监管台账,逐步明确责任主体,排放方式,时间去向等关键信息。
二是定好标准,做到手中有尺。欲知平直,则必准绳,科学合理明确的监管标准是监管执法的必然要求,我们指导沿海地方统筹考虑区域养殖特点,水质改善要求和经济技术的可达性,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导则,因地制宜制定海水养殖地方排放标准,目前江苏、海南的标准已经出台,其他省份的标准预计年内也可出台。
三是加强监测,做到眼明心亮。监测是监管的基础,也是监管的眼睛。但是一直以来,海水养殖业的监测基础相对薄弱,近几年我们指导沿海地方提升监测能力,开展工厂化养殖尾水监测试点,逐步完善海水养殖尾水监测体系。可以说给养殖的生态环境监管带上了眼镜。同时我们还用好千里眼,用好卫星遥感技术,对加大养殖活动对岸线及生态影响的监测监管力度,为我们的监管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撑。
四是抓好治理,做到绿色健康。针对尾水治理这个牛鼻子,我们指导地方结合本地区养殖特点,经济基础,整体规划等,探索不同的尾水治理模式,其中既有做开放式手术的,我是以医院对人体健康检查和治疗做一个比喻,开放式手术是统筹规划建设海水养殖园区,统一建设生产设施和处理设施,统一取水,统一处理,集中排放。
还有进行微创治疗的,这个微创治疗通过养殖合作社的模式,对排污口进行清理合并,通过三池两坝的处理技术,进行尾水的集中处理排放。有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的,比如说针对工厂化的养殖利用循环水处理模式,还有采用养生调理的,比如说生态混养,利用养殖环境内部生物间的代谢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的目的是推动海水养殖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凤凰涅槃,蝶变花开。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会同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环评管理和排查整治,依法加强海水养殖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管理,持续稳步的推进海水养殖排污口排查和分类整治。
二是强化监测监管和执法检查,督促指导沿海地方加快出台实施养殖尾水排放的地方标准,逐步健全海水养殖的尾水监测体系,严格实施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检查。
三是加强政策支持与技术示范。加大对符合环保要求的养殖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应用,推动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